膜結構成為永久性建筑的發展史
人們習慣地把膜結構看作是個帳篷,而帳篷只能算是yi個臨時性建筑–不夠牢固、不能防火、又不能保暖或隔熱。而膜結構建筑達到了yi個長久性建筑所能提供的各個要求。
曾經在大阪博覽會上的美國館,由于是臨時性的展覽建筑,采用的膜材都是算不上xian 進的涂覆聚氯乙烯的玻璃纖維織物,但這原始的膜結構建筑在強度上仍承受住了兩次臺風的侵襲。后來,70年代美國制造商開發的涂覆的面層采用了聚四氟乙烯,用于美國加利福尼亞拉維思學院yi個學生活動中心的屋頂上,經過20多年的考驗,該膜結構還保持著70-80%的強度,仍然透光并且沒有褪色。與此同時,在原來的涂層外面再加yi面層,如聚氟乙烯和聚偏氟乙烯,把聚酯織物的使用年限再次提高了,得以在長久性建筑中使用。1975年在美國密執安州龐提亞克興建的銀色穹頂,這是前列次將氣承式膜結構應用于長久性的大型體育館。其后在北美地區,類似的膜結構就建了9座。從此,膜結構建筑終于登堂入室,進入長久性建筑的行列。
早期修建的膜結構大多是開敞式或位于氣候溫和的地區,并沒有充份發揮膜材的圍護能力,在寒冷和多雪地區,將是對膜結構作為長久性建筑的真正考驗。1983年在加拿大加爾格里建成的林賽公園體育中心和位于號稱日本雪國的秋田縣1990年建造了天空穹頂體育館就是很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