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結構取得的成就
1970年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出現的空氣膜結構,標志著膜結構時代的開始。當時的美國館擬橢圓形、軸線尺寸為140m×83.5m,由美國的蓋格爾(D.Geiger)與貝格爾(H.Berger)設計其結構,它不但是shi jie上前列個大跨度的膜結構,而且是shou次采用了聚氯乙烯(PVC)涂層的玻璃纖維織物。與此同時,還有yi個氣脹式膜結構,用于直徑約50m的富士館。
大阪博覽會閉幕之后,作為臨時性建筑的美國館與富士館都已拆除,但它們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后膜結構在shi jie范圍內的迅猛的發展,表明它已經遠不是過去那種臨時的大棚,即使對膜結構的采用比較謹慎的日本,在1988年東京后樂園棒球場空氣膜結構建成之后,在建筑法規中正式認定膜結構可用于長久性建筑。
從跨度來說,美國龐提亞克的"銀色穹頂"氣承式膜結構的平面尺寸有234.9m×183m,類似的大型體育館在北美就建了九座。從面積來說,沙特阿拉伯吉大機場候機大廳的懸掛膜結構占地42萬平方米,當時是shi jie上面積很大的膜結構。
60年代,美國富勒提出了"張拉整體"的概念,即以連續的受拉鋼索為主,以不連續的壓桿為輔,組成yi種結構體系,然而他的概念始終沒有在工程中得以實現,其后蓋格爾把這種概念運用到以索、膜與壓桿組成的"索穹頂"上,并成功地建造了直徑自93 m到210 m的體育館。作為膜結構yi種新形式的索穹頂,是膜結構體系的yi大進展,自從1988年用在漢城奧運會的體操館與擊劍館以來,又在yi些體育建筑中得到推廣應用,例如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佐治亞穹頂",擬橢圓形的尺寸達240m×193m,美國佛羅里達的"太陽海岸穹頂",圓形直徑達210m。